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茶饼,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壶的发展,因此茶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壶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质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壶生产发展的进步及茶壶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壶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壶的过程,即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壶,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饮方式到茶壶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是得到新的飞跃。茶事中使用紫砂的记述可见于蔡司沾《霁园从话》所记:“余下白下获一紫砂罐(古时称壶为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孙道明,号清隐,元代人,曾以其居名“且吃茶处”。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壶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详实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壶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纾《茶疏》:“往时龚(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茶书中对紫砂壶的专门描述与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壶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壶兴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江苏明珠壶》—“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鱼虾鲜,珍珠明,蟹肥壮。岁岁年年,富饶水乡,收货紧挨着喜悦。千万只竹篓,盛不下吴越风光。《报春壶》—梅迎早春,寒慈飘香,尽显主人情怀;四方顾客,五洲宾朋,应邀登门来访。不凡之器,乐居于雅士之所,喜见于国宴国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秦氏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手撮茶叶、用壶冲饮,替代烹饪方式,由于茶具有了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茶事开始讲究器具。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却蕴含了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受。紫砂壶造型形态完美、装饰纹样适合、内容健康向上,制作技巧精湛,且与诗书画及金石篆刻结合,雅俗共赏,使人把玩不厌,正好满足了茶文化时代变革的需要。也就是说,紫砂壶受到人们诊视,在于它具有与吕饮散茶相适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壶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所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茗,或书款识,或隽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壶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何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这蓬勃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和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空清静落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壶的追求上,紫砂壶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饮茶行成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壶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大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由艺人按图制作,再自己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的外在鉴赏价值。文人对紫砂壶的创作与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和收藏,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融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壶外在的形制的古朴典雅,凝首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壶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茗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谧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壶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荧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渝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以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壶盖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茶文化愈加广泛的传播中,紫砂壶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