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兴市东坡中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尊身高1.97米东坡紫砂像。在他的后面,是一只笔筒和书卷样屏风以及黑色方形基座,那样的浑然一体,淡雅古朴,显得更有气势。这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塑像作者是:艺术大师钱建荣、工艺师崔龙喜。
“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这是著名陶艺家钱建荣先生的肺腑之言。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望,他作捐资并亲手设计制作了迄今最大的东坡独体全身像,师生们从心底为他们的助学义举而喝彩!
体大量重的这尊精品力作,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先后用去高档泥料达800公斤,一爿石膏模型也得四五个人才能搬得动,40斤一块的泥料仅够一只脚。那么大的表面积,当上片模型镗好泥片上下对合后,时间稍长,泥片就会自动从模型上脱落而前功尽弃,只能返工重来。这样的情形在制作过程中是难免的。
抱着打造精品的信念,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助手们的积极配合下,钱建荣先生艺高胆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设计。尽管有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的插图作范本,但要做“活”这一艺品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一面阅读《苏东坡传》和其他多种书籍,一面会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到上海等地上门求教。大到全身各部比例,所用泥料的缩率,小到眼神、胡须、服饰等。 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博学睿智的品质和旷达豪放的性格特征,力求在第一关上不留败笔。
制作。为防止开裂,上下爿对合成型之后,必须随即钻进塑像内部,点上蜡烛,在接缝处用泥巴填平捺紧,由于活计较强的时间性,常常是一干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搞得人筋疲力尽,满身是泥。至于表面立体形象的修改,更浸透了钱大师的心力神思。眼光是否炯炯有神?嘴角是否坚毅安详?须髯是否飘然灵动?衣褶是否流畅自然?每个细节尽力用思想之筛反复过滤提纯,方可心安,生怕有一点儿的亵渎。就说对鼻翼的处理吧,太平了或太鼓了,都有背于大文豪的旷达豪放和善,修改了不下几十次。他们远近左右上下从各个角度仔细端详,把眼前的苏东坡与他们心中的苏东坡不断斟酌比较,苦苦寻觅着两者最佳的结合点。全神贯注地站在塑像前,一站就是两三个钟头。
烧成。这似乎不是工艺师的活了吧?只须交给烧窑师傅就行了。不!两位陶艺家大部分时间仍亲临现场,不肯丝毫懈怠。因为他们深知,整体烧成这么大的坯件, 弄不好轻则开裂, 重则炸掉,有可能功亏一篑。因此,温度必须从5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小心翼翼逐步提升,再逐步递减,足足烧丁两天一夜。而一般的大花瓶用17小时也就够。为了这珍贵的雕塑,真到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地步。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成品重达360公斤的东坡像终于顺利出窑了!悬着的心放下了,紧锁的眉舒展子,抿着的嘴巴此刻发出了胜利的欢呼!生怕难过烧成关,为慎重起见,钱大师他产同时制作了两尊一模一样的东坡像。可喜的是,两尊塑像都烧制成功了。现在,一尊在宜兴市东坡中学,另一尊在宜兴市丁蜀中学,这也算是展现了东坡文化的珠联璧合吧。
“乐效坡翁阳羡事,蜀山不独伴华年。甘将德艺馨陶苑,风气平开一代先”。在东坡像落成典礼后, 本人作小诗称赞了这一义举。的确,钱建荣大师以他独特的方式,铨释着陶艺界人士的东坡精神,抒发着轼风蜀韵的情怀。应该向执着的东坡传人一一钱建荣先生敬上一礼!
(作者原系宜兴市东坡中学副校长,现为宜兴市荆溪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