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生产于北宋,盛于明清,是我国独特的陶瓷工艺品。素以制作技艺精湛、造型丰富多彩、色泽古雅淳朴而著称于世。紫砂壶所用的原料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料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这些陶土都深藏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周围丘陵山区的岩层下,杂夹于其它陶土之中。紫砂泥的主要矿物质成份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其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的组成,使紫砂泥具有可塑性良好的工艺特性。紫砂泥经一千二百度左右的温度烧成后,其成品的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余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
据科学分析和数千年时间确认,紫砂壶有如下特点:第一,紫砂壶是从砂中锤炼出来的陶土制作,既不存香又无熟汤气,用于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第三,日久不用,内积“茶锈”,无需去除,可用开水烫泡两三遍,浸没在冷水中,然后取出,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等等。海外有人称紫砂壶为“无毒餐具”,经常使用它会延年益寿。这就是古今中外嗜茶爱好者特别喜爱紫砂壶的奥秘。
紫砂泥的关键在“砂”;其次,其分子结构确与其它陶土不同,使典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有官能受也就不相同。按泥色分大致有黑泥、紫泥黑泥、红泥、米黄泥(段泥)等。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古拙的、清秀的、趣味的等等,各有所爱。工、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壶嘴、壶把、要端正且份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谨,功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出水流畅。
紫砂壶一是造型与外观要美;二是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新壶壶盖轻拔,以音响轻扬、悦耳为佳;三是新壶中略带土味。
首先,新壶使用时应先用叉汤烫一下, 除去土味;第二,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 并用热水涤去残汤;第三, 壶应经常用手及干净棉布抚摸和擦拭,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